業內資訊
您現在所在位置:首 頁 >> 業內資訊
中國紡織圍巾產品貿易摩擦與特點
新聞來源:蘇州禾孚泰 點擊次數:1301次 更新時間:2012-05-03
核心提示:中國紡織圍巾產品貿易摩擦與特點
在中國紡織圍巾產品出口出現較大增幅同時,中國政府考慮到世界紡織品貿易舊體系所受到的沖擊、一些發展中國家比較脆弱的紡織行業出口競爭力和長期受配額保護的歐美紡織服裝業的承受能力,采取了一系列自我調控政策,為新形勢下打造世界紡織品貿易新格局和一體化做出了足夠的努力,甚至是做出了犧牲。
相比于前配額時期的紡織品貿易爭端, 新時期的貿易摩擦呈現出了新的特點, 主要表現在:
1.貿易摩擦的形式更為多樣, 涉及產品更為廣泛。反傾銷、技術性貿易壁壘依舊盛行, 而啟動簡單、應用靈活的“特保條款”也日益頻繁地運用在了對中紡織品的進口限制上。2007 年3 月, 歐盟醞釀對我國8 類紡織品的反傾銷調查; 6 月, 美國對我國聚酯短纖維啟動涉案金額近億美元的反傾銷調查; 7 月, 美國商務部對原產于中國的薄壁矩形鋼管、復合編織袋等產品開展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案調查, 并將復合編織袋歸類為紡織品( 而按照海關分類它們并不屬于紡織品) 。
2.貿易摩擦開始從微觀層面向宏觀層面轉化。一些西方國家的部分媒體和政客以貿易摩擦為托辭, 牽扯到“非市場經濟條款”和中國產品安全和匯率問題, 并散布“經濟威脅論”, 企圖向中國的對外關系注入不安因素。
3.貿易摩擦伴隨著與發展中國家的貿易競爭, 涉及利益體更為復雜。為了減弱配額取消后的壓力, 歐盟等國進行了區域性的貿易安排, 通過歧視性關稅和細化的“反傾銷”政策削弱外部競爭。如此的區域化安排越來越被發達國家重視。部分發展中國家或較發達國家在新的區域格局下, 重新布局紡織產業, 奪回市場。巴基斯坦、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國的勞動力成本極具成本優勢,已經吸收了大量中國轉移出的歐美紡織品訂單。我國紡織業的競爭環境變得更加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