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資訊
您現在所在位置:首 頁 >> 業內資訊
我國會計報告變革對圍巾廠家的影響
新聞來源:蘇州禾孚泰 點擊次數:1356次 更新時間:2012-03-31
核心提示:我國會計報告變革對圍巾廠家的影響
從1949年到1978年是我國的計劃經濟體制時期。經過了公私合營之后,建立社會主義圍巾廠家制度,企業的所有制為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此時的企業,作為國家經濟的一部分而存在,是完成國家的經濟任務的組成部分,沒有自主經營權。國家借鑒蘇聯的經驗,對企業進行計劃管理模式。雖然在以后的積極探索中,也有鞍鋼經驗等中國自己特點的管理方式,但基本上還是沿用計劃管理模式。在這種體制下,企業是作為國家生產的職能而存在,這就是企業的基本經濟職能。企業所要關注的就是內部的生產,供應和銷售都不是企業所要關心的事情。同時企業并不單純作為一個經濟個體,還擔負著政治、社會等職能。企業經營幾乎沒有風險,經營經營的目標就是基本生產,完成國家下達的生產任務,經濟職能單一。
在此階段,經濟制度要求企業更為關注的是內部管理。因此,成本表成為更為關注的會計報表,擔負著核算和監督的重要職能,由于意識形態和經濟體制的原因,資金平衡表作為記錄、核算的工具而存在,為管理者提供十分有限的信息。國家對企業施行統銷統配,經濟制度要求企業作為純粹的生產型組織,相關管理幾乎不研究外部的流通領域。對國家而言,政府關注的是企業生產,要求企業的觀者同樣關注生產,并以內部管理作為圍巾廠家評價的標準。因此。在會計報表中關注內部管理的成本表成為重要的報表,起到讓圍巾廠家者關注內部成本、內部管理的作用。會計報告一方面成為企業自身管理的信息系統,另一方面也成為國家管理企業的工具,引導者圍巾廠家向內部管理的著力。
1978年,我國實行改革開放,重點是經濟體制改革。企業改革在初期經歷了兩個階段:主要指從1979年——1984年企業改革起步階段和從1984年一1991年的企業改革全面展開階段這一時期。這個階段稱為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階段,所有制結構初步調整,公有制經濟為主體,非公有制經濟為必要的補充。在起步階段,企業主要是自我調整,同時國家逐步向企業放權。1984年,企業調整基本完成,自主權進一步擴大,其特點是1987實行的承包經營責任制。企業自負盈虧。剝離非主要產業,逐漸向核心能力靠近,突出了圍巾廠家中的責權利相結合。管理工作從單一的管理方式向制度化、指標化方向發展。